到成都周边的古镇走一走,在悠悠闲闲中去体会石板路上的脚步声,去观看黛色屋面留下的青苔,去体验时间的温度,去感受岁月的久远,还可以想象已经远去的各种可能与不可能,再看看今天的变化,是一种不错的休闲方式。也许匆匆中叩不开那扇门,那就去看看那景,品品那段历史遗留下来的味道。
一
初春时节,柳绿花红,天气不冷不热,挺适合游走观光。我和老伴商量后,去了成都崇州的元通古镇。
我们到达古镇时是上午九点钟,时间尚早,游人也不多,天气阴转多云。停车场尚有大量的停车位空置。
从停车场出来走向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江渚的元通塔。我们拾级而下,来到文井江边。对面这座明清风格的七层古塔,八角有风铃设置,颜色庄重却不失清亮,可能是修缮过的原因,面相要显得年轻一些。古塔位于三江汇流处。它的身旁,有清澈的泊江水流过,汇入到有些混浊的文井江中。现在属枯水季节,江水不大。稍显清瘦的泊江与文井江相遇,像是阳光少年刚入社会一般,开始时洁身自好,拒绝混浊,界限分明。但越往下游,界限越难划清,慢慢融入了江湖。看着让人有点可惜那份清澈。想来那高高在上的古塔应看得很清吧。远远的味江我看不清它的颜色,那就让距离产生美吧。
元通是名副其实的古镇,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这里曾经也是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临江而居就有了水路的便利,甚至是优势,也许这就是它古老的资本。可惜现在因水落而千帆不在。行走在江边,对岸的半边街苍老幽深,步履轻快的江水与颜色深重的老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会凝固,历史也会流淌。
二
文井江上的索桥,名唤汇江桥。始建于光绪二年,也就是年。它曾经走过了时光的脚步,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它的造型现代而又有点古雅,两端是桥楼,中间的两根柱子上,却是两座歇山顶的凉亭。凉亭顶上还有人物戏文和花脊鸱吻塑像。从风格上看有点不怎么统一,看了桥头的简介才知晓原由,现在的样子是年重建的。它曾有悠久的历史,也经历过损毁的波折,内心有过创伤,但至今仍负重前行,给行人默默提供方便,不曾向谁诉说。
进入古镇向右拐,就走到古镇最主要最繁华的街道麒麟街了。这里曾经是达官显贵的聚集之地,也是古镇的核心要地,如今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与其他的古镇一样,街道的商业气息浓郁,幌子林立,商品有地方特产也有手工艺品,有绸缎衣料,更有小吃食品。街道上的建筑色泽黝黑深沉,可以看出饱经了历史岁月的熏陶,显示着古镇之古。乘游人尚不多,我们先找重点的看。
三
进入麒麟街不远的左侧,就是黄家大院。
这座大院建于年,是原国民革命军中将旅长黄润馀的公馆。黄润馀的爷爷曾入朝为官,跟随左宗棠赴西北平判后为国捐躯。黄润馀凭借祖上功德,入学堂学习军事,在辛亥革命中,协助清除了当时成都清朝最后一个都督及其党羽。
黄家大院院内正厅建筑是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的传统风格,地上有三开间,地下是收藏财物的地方,现在不开放。这其中的左偏房,又叫雅客堂,是主人专门用来接待文化名人的地方,张大千、于佑任等文化名流都曾来此作客,可见当时房主人的地位。房后左右角各建有两层六角攒尖楼亭一座,甚为别致。另一座建筑是中式屋面的砖结构西式两层小楼诵经楼,楼周装有木栏杆,从窗户望进去,室内有壁炉,因房门紧闭,只能隔窗观看。这座诵经楼是黄润馀所建,他曾在此听大师讲经说法,可能他也没想到这里还会是他的逃生之地。在徐楚灭杀黄氏家族时,黄润馀就是从此二楼的诵经室窗户跳下逃入田野的。黄家大院整座建筑多用黄莺牡丹作饰,象征着黄家的大富大贵。院落恬静中显气势,悠闲中藏威猛。让人看到了上世纪前期川西地主经济在乡镇中的势力和地位。时过境迁,历史已经远去,不管是曾经的权贵与名流,还是财富的聚集与血腥,今天都只是游人眼中的故事而已。
四
走出黄家大院,迎面就能看到对面雕花门楼上悬挂的“女中君子”牌匾,这便是妇贞巷了。
一看巷道的名字,习惯就会猜想故事的内容,但这个故事却有点例外。一龚姓女子自幼许配大户人家,未过门丈夫病故,按传统封建道德观念,该女子仍来到婆家,为丈夫守节,为婆母行孝,尽管婆母百般刁难,但聪明伶俐善良真诚的女子都一一化险为夷,并培育养子成才。官府为颂扬这个人物典范,为她赠送了“女中君子”的金字大匾。
走入并不宽畅的庭院,依次可以看到有四个小的四合院,宅院是全木结构建造,小巧紧凑,古朴典雅,截今犹存旧貌。现在每个房间和院子里,都摆满了麻将桌,门口立的招牌上,有喝茶机麻的字样。我看到有四个女子在打麻将,其他的桌上空无一人。休闲搓麻是四川的特色,也是当地很多人的爱好,可这么早就搓上麻将了,确实够早的。我们感叹龚姓女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终于远去了,这才有了今天更多女性的自由生活。
五
已是上午快十一点了,街上的游人开始增多,声音也嘈杂起来。
看见对面有一个窄窄的巷道,上面的招牌写道“百年老字号,元通名小吃,张记小书油花”的字样,我被这深巷而不是油花吸引,走了进去。
巷道有好几十米长,适合一个人通行,如果迎面来人就必须同时侧身才能通过。在巷道偏里的左侧有个小门,悬挑了一个蓝布愰子,我和老伴侧身走进了这窄窄的小门,又左拐右拐,终于进入到一个只有几个平方大小的作坊式房间。
油花是一种面做的美食,也是元通名食品牌中的经典,享誉巴蜀二百余年。“小书油花”是一个叫张小书的人,继承了父亲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独门绝技而做的油花。既然来了,肯定是要品尝一番的。三块钱一个。我们要了甜的和咸的各两个,咸的颜色浅,甜的颜色深,张小书师傅递给我们一杯茶水说:配红茶水吃更好,平时人多我们是不供茶水的。好在这时的游客只有我们两人。我们按照四川人的习惯抖散后蘸着辣椒面吃,丝丝缕缕,味道鲜香弥漫,好吃不腻,很是特别。再喝口茶水味道真的好极了。我咂巴着嘴七拐八不拐的往外走,在窄窄的巷道迎面碰到进来的人,我侧身他也侧身彼此相让通过,我背上的双肩背在墙上发出了摩擦声。走出巷道口,老伴拍了拍我背上的包,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买几个带走?我瞪大眼睛看了看老伴,不置可否。
六
十一点多钟了,路上游人越来越多,我们顺着街道继续往前走,走进了罗家大院。
从麒麟街进入罗家大院门内,可见一个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牌坊式大门,有哥特式尖顶,顶之周围塑亭台楼阁,书“是一洞天”四字。有一付对联:竖起楼台遮日御,打开门第看风潮。大院以当心间作门廊,依次递进设二门、过厅、正后院,后门临文井江。大院有两重院落,都是一楼一底的格局,不管是天井还是院内,二楼上都有美人靠栏杆,这可能与建造它的主人是女性有关。通往楼上的楼梯紧闭着,游人只能在楼下仰头向上观看,美人靠上已不见美人的芳姿。只留下那神奇的女子传说。
虽说是罗家大院,最主要的人物却是罗家的老三媳妇朱氏。罗家曾经很富有,但钱财被三个儿子挥霍殆尽,后来小儿子的媳妇朱氏接管了管理大权,经艰难的商业运作,罗家得于恢复。后来罗家三个媳妇都成了寡妇,当地把最小的又称为幺,所以又叫罗幺寡妇。她是一个传奇女商人,不仅撑起了罗氏家族,更在辛亥革命中带领女兵参加当时的同志会暴动,体现出了她的非凡气概。
远去了曾经的兴衰沉浮,留下了今天的成败故事。昔日的亭台楼阁辛酸泪,今天都成了游人如织的过眼烟云。
七
走出麒麟街吃了点饭,正午已过。街道上游人如织,密密麻麻。我们去了古镇另一条古老的街道双凤街。
这是一条始建于明代的街道,是古镇的主要街道之一,在当时是古镇的商业经济中心,吸引了许多客商在此兴商建业,各省也在此建造会馆从事商贸,鼎盛时期会馆比较多,到上世纪中前期,因时势混乱,各会馆不复存在。现在仅有一个广东会馆还是十多年前恢复重建的。
与麒麟街的熙熙攘攘相反,双凤街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行走,临街铺面的门绝大多数关闭着,安静的不太像是景点的街道,沿街我只看到一个修理电机空调和五金焊接的店铺开着门,中年男性店主坐在小板凳上吸着烟,脸上的颜色充满了职业特点。街道上有两辆卫生清洁车在用水清洗地面,冲洗起来的黑淤泥在高压水枪的冲击下翻滚着被迫前行。我们从墙边躲过溅起的水珠向前面走去。街道的延长段叫西街,路的尽头已成了不宽的小路,很是安静。在一个茶室门前我们停住了脚步。这是一个半开放式的茶室,临文井江边。从茶室可以看到泊江水、永利桥和元通塔。有一个不知道是店员还茶客的人在看手机。因为这地方的安静,我和老伴坐下来要了两杯素茶,这回我才知道了素茶和花茶的区别。在景区难得有这么清静的地方,让人可以打量远处的古塔,近处的石桥,还有那桥下流淌的江水。
清清的泊江水悄悄的流过,安静的让你不忍打扰。永利桥沉稳的立在那里,桥上有几个游人在照相。这座石拱桥也是始建于明代,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几次冲毁重建,据说都保留了原来的式样,只是将桥墩上的鳌头改成了龙头。现在的石拱桥是十多年前地震后重建的,说是和以前一样漂亮。我走在桥上四处看看,过桥后通往元通塔的路已经被彩钢板堵上,怪不得那古塔旁没有见到有人游逛。
下午三点钟,我和老伴沿着半边街往停车场走去。街上游人摩肩接踵。停车场上已难觅空车位。到车边发现,我的车门上被碰了一个明显的凹痕,擦也擦不掉,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游古镇留给我的印记。
徐建锁,退休人员,现居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