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圆通寺始建明英宗正统年间,处水陆要冲,香 [复制链接]

1#

圆通寺始建明英宗正统年间,处水陆要冲,香火旺盛,僧侣商贾云集

崇州市元通古镇

因元通为西河航运之起始点,故为附近诸乡镇交易货物的集散地,外地客商亦常聚凑驻扎于此,“商贾殷阗,廛栉比,江中舳舻上下转运无歇”(民国《崇庆县志》)。生意兴隆,市井繁荣,至清咸丰年已成大镇。

考元通初始之名颇有意思。年在红瓦村挖出一块刻有“晋原郡水渠乡”的墓碑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伐蜀灭成汉后改汉原郡为晋原郡。水渠乡是已知元通见于记载的最早名称,其建置已有多年了。

其后南宋更名为兴渠乡,明初再分为涌泉、济兴,这些名称都与水有关。明代后期,景德(济兴)、大罗(涌泉)两场废毁,于是合二场为“圆通场”。

圆通一名跟古圆通寺有关。据光绪三年《崇庆州志》记载,圆通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地处水陆要冲,香火旺盛,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周围而繁华起来,故清代在此兴建场镇,就以寺名为场名。后在民国时称元通,年建元通镇。“圆”同“元”,圆通即圆和通融,正是水的习性,州志说元通“诸市俱全,为州货财之薮,”显然在于其“左右逢源”的优势。

当地老人说,解放前,流进元通的文井江、味江上有船和木筏运输。解放后,水系调整,不便航运,除了汽车轮渡运行,航运渐稀,以至今日在镇边连一只小船都看不到。想想元通靠水兴旺之历史,虽说社会发展了,但临水而无船,在家的人没了渲染离情别绪,“念去去千里烟波”之意象,在外的人也失掉了寄寓思乡愁苦“孤舟五更家万里”之场景,心里也觉欠缺点什么。

汇江桥的造型还算古雅除两端桥楼,中间几座带歇山顶的凉亭在宽阔的江面上颇显风致。每年沿河举办传统的清明会,人涌如潮,货积如山,交易游玩,极尽场镇之享乐繁侈。本地人说,到时,汇江桥上挤满了的人,从上面便可俯视两岸胜景。

据载,原先在下场处有座清代嘉庆年建的汇江桥(距今汇江桥有近三百米),遭洪水冲垮,光绪年重建,后又因清明会人多坍塌,募资再建,造型如同今日之桥,惜毁于“文革”期间。没船又没桥怎么行?有个婆婆对我说,对面有座观音堂,初一、十五街上过河去拜观音的人不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