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一个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的崇州经验成为成都各地学习的样本,崇州白头镇大雨村通过川西林盘修复契机,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践中,通过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管委会创新经济直管模式,高标准规划、盘活经济要素、营造消费场景、营销网红景点、打造产业社区、成功让村民实现创富增收。界面四川通过实地探访,以一个村落发展案例折射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三区五镇”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崇州经验。
3月中旬,崇州市享有“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美誉的重庆路两旁的油菜花漫山遍野,不少游客前来赏花。
新晋网红打卡地——大雨村鲜道·幸福里就位于重庆路旁。早晨九点,村民正在清扫林荫阡陌田园小径,鲜道幸福里火锅店服务员正在清理卫生,悦舍民宿留宿的游客已在子龙湖边泡上一盏清茶,朝阳下,湖水中倒影着一排排船篷造型的火锅包间,茂盛的小山丛林叠影湖底,湖水与长天一色,白色弧形小桥与水中的倒影勾勒出一幅别具特色的中国风山水画,营造出宁静致远意境。很难想象,同一地点,昨夜在声光电的喧哗下,人气如一座难求的火锅般沸腾。穿过挂满崇州特色风筝的竹径小道,米酒馆还没开门,幸福中心门前的大型展板诉说着由四川文联和崇州农业农村局主办的“锦绣四川诗意天府”知见诗社名家名作诗歌朗诵音乐会昨夜刚刚举行。游客中心的橱窗上陈列中当地的茶叶、竹编工艺品,门前的农夫市集广场上,当地农民已把新鲜的瓜果和蔬菜摆出待售。当天虽是周一,不到十点,已有零星游客陆续前来打卡拍照。
大雨村,原名大禹村。因当地降雨少,村名亦有“求雨”之意。三年前,该村依旧是成都相对贫困村之一,外出打工是村民唯一出路。大雨村民孙旭斌说:“大雨村主要是通过年到年的三年建设,由以前的破破烂烂,到打造稻虾体验馆、读书村等形态摸索,形成了如今的鲜道幸福里网红地。以前村干部是走出去到处学经验,去年突然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案例,很多人开始前来大雨村学习发展经验。”
大雨村村主任冯进表示,在前几天举行的成都市委农村工作会上,自己刚从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手中,接过了成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表彰牌匾。俨然是多次向人传授过发展经验的她流畅地说:大雨村是先壮大集体经济,既而引来外来资本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让破旧的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十年前,大雨村没有一条贯通水泥路,村集体没有一分钱。年至年,村上开始利用25万元的公服资金修路,年之后,大雨村在获得崇州市的万扶贫资金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后,又争取到成都市万产业扶持资金,乡村建设实现提档升级。此时村里最明显的产业依旧是油菜和水稻,小龙虾,村里修建了稻虾体验馆。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盐湖科学家高世扬出生于大雨村;大雨村龙华山上,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修建的读书台道观小有名气,大雨村也给自己找到“读书村”的定位。但此时的重庆路凭借10万亩油菜花田,被赞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游人如织;相距1.2公里的道明镇竹艺村依托川西林盘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底蕴,通过“道明竹编”促进文化创意、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的跨界融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实现了传统手工业带动乡村振兴。
这一切,大雨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川西林盘保护和开发,成为成都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大雨村立足自身林盘资源和区域优势,确立了“林盘+”经济发展功能和形象定位。成都市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部部长冯月玲表示,大雨村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林盘基础设施先行,让民营资本有空间进来投资运营。
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统筹推进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推进“区社合一”改革,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试点功能区直管村(社区)的“区社合一”模式。由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向村(社区)派驻经济专员,负责相关政策落实、指导村庄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及项目策划、集体经济模式搭建等工作,协同试点村(社区)抓好集体经济发展。冯月玲就是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派驻大雨村经济专员。
得益于千年都江堰的润泽,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西侧组团式分布形成了一大批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自然村落——川西林盘。大雨村在获得成都市万元林盘修复资金后,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构建“功能区规划+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规建机制,针对乡村建设辨识度不强、产业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契合、民生改善与项目发展不同步等痛点问题,遵循“蜀风雅韵、百村百态”规划设计理念,确保每一个川西林盘都是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坚持“不策划不规划、无设计不建设”,遵循“多改少拆”原则,探索形成先共识后共建、先生态后项目、先公建后产业的“三先三后”实施时序。始终坚持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切实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保护乡村形态、传承乡村记忆。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切实强化“梳、理、补、改、拆、通”六项基础工作,开展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治。综合策划空间、交通、环保、服务、景观、生态、人文、旅游、农业、慢生活“十大系统”,推进基础设施旅游化改造,提升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功能。
大雨村“幸福里”林盘发动村民筹资万元,组建成立蜀禹龙旅游合作社。村民孙旭斌就是入股成员之一,他介绍说:“村民入股形式多样,上限是3万、下限是元,而我自己是投了2万元,这种机制就是要大家参与,保障群众利益”。大雨村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机制,把财政补贴资金量化为股份投资。通过对上积极争取资金补贴、对内发动村民参与入股、对外吸引企业加盟投资,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
道路修好了,院落整治结束,林盘修复完成,产业怎么振兴?大雨村籍贯的企业家高发敏回到村里。
路过崇州,百度地图上显示的热门火锅搜索目的地有一家名为鲜道火锅崇州店,这个店的老板正是高发敏。17岁进入餐饮领域的他,已有30年行业经验,在崇州、大邑等地投资运营多家门店。高发敏表示:“年回乡投资的时候,最初设想只是搞个农家乐,没有想到做成了旅游综合体”。
作为幸福里的职业经理人,高发敏把林盘作为企业化经营理念的承载平台,实施片区开发、整体招商、一体运营,推动生态价值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价值。依托亩稻虾(鱼)生态养殖基地,带动周边社员发展稻田小龙虾种养、烧烤、亲子等业态。建成投用幸福中心、多功能厅、米酒馆、子龙湖等场馆设施,引进成都伽地社区音乐厅资源,联动精品林盘营造主题氛围,打造集旅游、音乐、餐饮、民宿、研学于一体的川西乡村消费新场景,构建起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核心业态的产业社区。
高发敏说,自己一生只做餐饮这一件事,30年积累的经验,让幸福里的火锅和私房菜很有竞争力,网红重庆路自带流量,大雨村川西林盘保持了原生态的修复设计,借助现代化的营销策划,几万原先的老客户和粉丝也争相前来体验消费。现在幸福里还成了团建、党建、企业拓展的场所,不仅是重庆路最幸福的下午茶,还让民宿异常火爆。幸福里的远景目标是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地。
今年七月,高发敏为员工修建的人才公寓即将投用,厨师长和管理骨干就是我们的人才,要打破乡村留不住人才的困局,他要大声说:我为员工请保姆。谈到最大的感悟,高发敏说:“我最大的欣慰就是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让村民在步行最多十分钟就能赚钱,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还是高工资,目前解决当地近人就业,每月发出去工资将近40多万”。
鲜道·幸福里于年5月20日开业,至当年底已实现营收万,目前超过万,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利润超过万。高发敏得意的说:“一个鲜道·幸福里,带动了一个村子,一个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崇州市生态价值转化的‘幸福里’模式就是出自这里,充分证明了‘集体经济+社会资本+政策扶持’这种乡村振兴模式的可行性,我们也收到多个地方政府邀请前去考察,今年最大的事就是让这种模式走出去”。
今年2月9日是腊月二十八,白头镇大雨村在春节来临前举行蜀禹龙旅游合作社分红大会,个股东入股万元。经过仅8个月的发展,项目产生的收益,按照分红机制为股东发放红利30万元,入股最多的分红2.6万元。合作社与经营主体采取“”(即:4成收益用于群众参股入股的分红;3成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普惠全村居民分红、公共事务;2成收益作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公益金;1成收益作为项目实施的管理费用)的新型分红机制,在保证村民集体利益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民孙旭斌获得了5元分红,他说,相对于2万元的投入,已实现26%的回报。军旅20年生涯退伍的孙旭斌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见证了这些年大雨村的发展探索,他认为这是干部眼光长远和群众相信组织的共同结果,脱贫之后,致富才是目的。下一步他将致力于人才培训相关工作,破解村民的小农意识,提升群众的礼仪、理念、文化素养。
当天,村主任冯进正在反复翻阅幸福稻乡二期开发集中房屋修建规划图,他说:“幸福里项目成为网红景点后,让更多村民看到发展前景,去年国庆节短短几天就新收86户资源,涉及5个林盘,总共亩耕地,很多村民还主动提出将安置房交由党组织统一运营发展业态”。在与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管委会的交流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时,冯进表示将积极支持功能区数字乡村建设,医院、孩子、老人服务的社区治理,而且幸福里每天的打卡人群和消费人群能得到更精准的数据。
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管委会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部部长冯月玲是大雨村驻村经济专员,在谈到幸福稻乡二期规划时,她说,乡村振兴要做到区域性多样化业态,规划要产业不同质,民宿有品位。幸福稻乡将打造入园可见的大田景观,文创中心、泥人馆、茶艺等业态。
崇州将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功能区将突出“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理念,按照“片区开发、整体招商、一体运营”模式,建成5个林盘景区,催生出5个规上服务企业。
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城市新型社区。崇州都市农业功能区产业社区的特质:兼具农事体验、美食餐饮、休闲民宿等都市农业功能和宜人宜居品质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