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士雄母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典范
《隋书·列传第四十五·列女·钟士雄母》记载:“钟士雄母者,临贺蒋氏女也。士雄仕陈,为伏波将军,陈主以士雄岭南酋帅,虑其反覆,每质蒋氏于都下。及晋王广平江南,以士雄在岭表,欲以恩义致之,遣蒋氏归临贺。既而同郡虞子茂、钟文华等作乱,举兵攻城,遣人召士雄,士雄将应之。蒋氏谓士雄曰:‘我前在扬都,备尝辛苦。今逢圣化,母子聚集,没身不能上报,焉得为逆哉!汝若禽兽其心,背德忘义者,我当自杀于汝前!’士雄于是遂止。蒋氏复为书与子茂等谕以祸福,子茂不从,寻为官军所败。上闻蒋氏,甚异之,封为安乐县君。”
蒋氏事迹,有立于钟山县钟山镇白马村的蒋氏神道碑为证。此碑为北宋元符三年(年),富川县令刘询根据唐朝工部侍郎、许国公苏挺所撰的《隋富川列女蒋氏塚西观寺碑》重刻,该碑高76厘米、宽67厘米,字,竖读、楷书。
翁宏
清新诗人
翁宏,字大举,今八步区桂岭镇人,生卒年不详。
翁宏作诗讲究语言和声律对仗,表现“恬淡”的性格和闲适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画面清新的诗意,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美学意义。入宋,翁宏寓居昭州、贺州间,宋太祖开宝中住南岳,与王元、廖融等交游唱和。他的《宫词》(一作《春残》)诗最为当时所称道,其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成为千古名句。所作诗今存三首。
他的诗《送廖融处士南游》描述了廖融南下游玩的喜悦。诗句“病卧瘴云间,莓苔渍竹关”中提到的“竹关”为后人考证廖融身世提供了重要依据,竹关位于今天桂岭古道七里村狮子岭南坡,历代地图多有记载。
林勋
南宋政论家
林勋,生卒年不详,今八步区桂岭镇人,南宋著名政论家。北宋政和五年(年)林勋中进士,初为广州教授。南宋建炎三年(年)八月,他向朝廷献《本政书》十三篇。此书列举北宋以来农耕与国防的弊政,指出朝廷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病,倡言以农为本、富国强兵的思想,主张仿行古井田之制,以农为本,扶农、奖农,以改变农贫失业、兵骄无用的现状,解决财政民生问题,以达国富民强之目的。南宋朝廷采纳林勋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桂林节度掌书记。后他又上《比较篇》两篇,力陈广西应多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以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本政书》和《比较篇》对南宋朝廷的经济发展和后世影响极大,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理学家朱熹甚爱其书,著名词人陈亮也称赞说:“勋为此书,考古验今,思虑周密,可谓勤矣。”
明孝穆皇太后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瑶族皇太后
孝穆皇太后,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广西贺县人,出生年月不详。《明史·孝穆纪太后传》记载:“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成化中……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纪氏的儿子出生后,遭万贵妃嫉妒。万氏阴使太监张敏把孩子抱到宫外溺死。张敏私下抚养皇子长大到六岁,成化十一年(年)时,找了一个机会让明宪宗与儿子相认。这个皇子叫朱祐樘,后来被封为太子。本该母凭子贵的时候,纪氏却暴毙身亡,死后被封为“淑妃”。太子朱祐樘即位后,追谥母亲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
相传纪氏本姓李。万历年间由大学士陈于陛主持、杨继礼撰写的官修本朝纪传体史书——《皇明后纪妃嫔传》记载:“既而内庭言,后本出李氏,入宫时误以为纪,故遂称纪氏。”明代广东香山人黄瑜编写的《双槐岁钞》中记载:“或曰内侍潘真尝与人言,皇妣讳妙善,入宫时误报李为纪,故二姓族类难究……既而用内庭言,皇妣本出李氏,弘治庚戌九月,降制封圣母之父李公为庆元伯,母唐氏为伯夫人。”
林肇元
勤政爱民的巡抚
林肇元,字贞伯,优廪生,今八步区莲塘镇碳冲村人。林肇元少时随父流寓长沙,清咸丰十年(年)投身军营,加入湘军刘岳昭部。光绪元年(年)由按察使升贵州布政使。光绪七年(年)十月一日,由布政使升为巡抚,兼署贵州提督学政。光绪九年(年)春,因打击贪官、推行苗族易服等措施受到贵州部分贪官诬告和朝廷御史弹劾。光绪九年十一月,朝廷将林肇元革职。林肇元被罢官后居住在长沙。光绪十二年(年)正月初九,林肇元因病卒于长沙;己亥十一月,朝廷下旨恢复林肇元原职,并念他平定贵州有功,追加为从一品官职。
林肇元居黔20余年,整饬吏治,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储义仓以备荒,购书籍训士,并在苗瑶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兴办义学,维修古迹,办了不少利民之事,至今贵州黎平县四脚牛地区还有他颁布的“林肇元严禁土司勒收兵谷告示”碑勒石。
于式枚、于式棱
兄弟翰林
于式枚、于式棱祖籍八步区桂岭镇双凤村,曾祖于图培于清嘉庆年间到四川崇庆州(今崇州市)为官。其父于中立、母居氏,两人生有四子于式枚、于式樾、于式棱、于式楷,还有两个女儿。
于式枚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法学家、文学家。清光绪六年(年),于式枚的会试朱卷履历记载:“于式枚,字晦若,号穗生,行一,咸丰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吉时生,广西平乐府贺县监生,民籍,祖籍四川顺庆府营山县……”
于式枚出生在广东潮州,先后入“菊坡精舍”书院和广州学海堂就读。光绪乙亥恩科顺天府乡试,于式枚入副贡,挑取誊录第九十一名,入国子监就读,成为监生。光绪五年(年)已卯科乡试,于式枚参加广西乡试,中举人第五十一名。光绪六年(年)庚辰科会试,于式枚中贡士第十一名,殿试中进士二甲第四十九名,朝考一等第五十名,后选庶吉士入翰林,三年期满,御试,授兵部主事。后李鸿章点名于式枚到北洋差遣。于式枚从光绪十一年(年)开始在北洋任职,先后长达十六年,李鸿章奏牍多出自其手。光绪二十一年(年)他任五品京堂,签分江南道御史,后任政务处帮提调,不久升为政务处总办,后改京师大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是今天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当时是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光绪三十一年(年),于式枚以鸿胪寺少卿督广东学政,建两广学堂达所,为两广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于式枚委派广东候补知县钟祖良回贺县创办小学,开设师范学堂,是贺州开设师范之先导者。
光绪三十二年(年),于式枚改任提学使,为广东首任提学使。光绪三十三年(年)八月,于式枚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前往德国。宣统元年(年),清政府重新启用于式枚为吏部右侍郎,后转吏部左侍郎;宣统三年(年)五月任总理礼学馆事,后改学部右侍郎,九月改修订法律大臣,十二月裁缺学部右侍郎改国史馆副总裁。民国建立后,于式枚不仕,隐居山东青岛德国租界。日德战争爆发后隐居江苏昆山。年8月5日卒于昆山舟上,年59岁,葬杭州西湖龙井村。
于式棱,字渊若,于同治二年(年)在四川营山县出生。少年时期到广州求学,光绪二十三年(年)在广西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年)中进士二甲第三十六名,改庶吉士,授编修、直隶候补道。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时,于式棱曾为幕僚。袁世凯掌权后任于式棱为吏部右侍郎、左侍郎,一直到清朝瓦解。民国初年,于式棱曾任清史馆协修,后曾任民国统计局局长,年病逝于上海。
张廷辅
民国总统顾问
张廷辅,字宰真,今平桂区沙田镇龙井村人。张廷辅于清光绪二十年(年)考入县学,光绪二十八年(年)考入广西大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宣统元年(年),他被广西省学政保送入京应宣统己酉科殿试,经钦点成为该科拔贡头名。后张廷辅入北京国子监深造,毕业后仍回广西大学堂教学。
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张廷辅被两广政府推为代表,赴南京协助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筹备成立民国政府。年1月1日,张廷辅作为全国“十七省代表”之一参加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仪式。孙中山器重他的才华,将他推为国会议员。
年,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当年10月,黎元洪为讨袁护国有功人员授予一批嘉禾勋章,张廷辅获“总统顾问嘉禾勋章”一枚。年6月12日,张勋复辟。张廷辅与国会议员一起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护法。年10月,张廷辅再任国会参议员。年,孙中山去世,张廷辅撰写挽联悼念孙中山。后见法律和国家公权力被军阀玩于股掌之间,心生退隐之意。年3月,张廷辅母亲去世。他以返乡奔丧为由,辞职携眷回到沙田老家,从此不再入仕。陈炯明、陈济堂、李宗仁、黄旭初等军政要员都极尊重归隐的张廷辅,与他有书信来往。年4月22日,白崇禧、黄旭初到八步视察时,曾到龙井村拜访张廷辅。
辞官回家后,张廷辅热心于家乡教育和公益事业,开设私塾,参与筹建“临江中学”,修建芳林街沙田河高礅桥、八步一景桥、八裕公路、五拱水水利工程等。年,他在八步倡导筹建省立高工职校,并担任文学课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廷辅接受黄旭初和白祟禧的邀请,出任广西省政府顾问。年秋桂林沦陷前,大批民主人士疏散到八步。为掩护民主人士,张廷辅邀请何香凝、柳亚子、张铁生、梁漱溟等人到龙井老家长住月余。为致谢意,何香凝特意赠其一幅《寒霜梅放》图。
张廷辅自幼研习书法,造诣极高。白崇禧、李济深、李宗仁、蔡廷楷、张发奎等军政要员都收藏有他的墨宝。白崇禧母亲81岁大寿之日,张廷辅曾受邀到桂林为白母书写寿屏;著名的“虎标牌”万金油商标即为其题写。年,张廷辅去世。
(未完待续)
编辑:范佳伟
审核:叶思远
总监制:莫国振
本期至此谢谢观看